日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2022年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全球第11位,较上年提升1位,较2012年跃升23位。10年来,中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发生变化,彰显了中国的创新实力、创新能力、创新活力和创新潜力。

  全球创新指数主要基于81项细分指标,对全球132个经济体进行综合评价排名,不仅是衡量创新表现的重要标尺,也是决策的重要参考工具。从具体内容来看,中国在国内市场规模、本国人专利申请量、劳动力产值增长等9项指标上排名全球第一,多项指标名列前茅,凸显了创新能力稳步提升。而把时间拉长来看,10年来全社会研发经费从每年1.03万亿元增长到2.79万亿元,研发强度从1.91%提高到2.44%,基础研究经费增至3.4倍,研发人员总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国内发明专利、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跃居全球首位,彰显了我国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一以贯之。

  正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所表示的,中国所取得的成绩显示了一个国家将创新作为增长引擎并给予大量关注的效果。从“嫦娥”奔月、“北斗”指路、“祝融”探火,到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成为闪亮的国家名片,再到数字经济、5G通信、人工智能等便利生产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立足中国特色,着眼全球发展大势,把握阶段性特征,对新时代科技创新谋篇布局。10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走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道路。

  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这就需要具备一支创新能力突出、形态多样的创新主体。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评价结果,中国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高校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学研合作持续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空前激烈的科技制高点竞争,各大创新主体都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国家实验室坚持“四个面向”,国家科研机构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技领军企业各自发挥好产学研优势,才能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提升创新整体效能。

  另值得注意的是,在132个经济体中,中国进入全球百强的科技集群数量达21个,数量首次与美国持平,居全球首位,尤其是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优势突出,充分表明我国区域创新发展的成效。近年来,我国明确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或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使之成为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全球科技创新要素的汇聚地,目前已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区域创新格局。各地区要立足自身优势,结合产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布局科技创新,把握区域创新发展的新需求、新趋势,合力推动区域创新发展。

  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虽然我国各项创新指数稳步提升,但仍要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创新在原创能力、高端人才、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还有不少短板弱项。我们既要抓住重要发展机遇,也要应对一系列风险挑战,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体系能力,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谱写科技自立自强的新篇章,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